(资料图片)
姜维姜伯约,三国蜀国后期重要人物,但我们都知道,姜维本是魏将,是降将,当年是"不得已"才降了蜀国,然而后来三十多年里,姜维却誓死效忠于蜀汉,反而攻打曾经效忠过的母国魏国。常言道"忠臣不事二主",那么姜维究竟为何会如此呢?据史书记载,姜维之所以在魏国当官,是因为他死去的父亲,最后才在魏国当了一个小小的官职,至于姜维最后为何会降蜀,我们就来看看史书中都是怎么记载的。关于此事,史籍上有两种记载。
首先是《三国志》中的记载,大致内容是说,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,当时天水郡太守外出巡视,姜维随行。太守听到诸葛亮将到,而各县纷起响应,便怀疑姜维等随行官员可能会把他抓了送予诸葛亮,因此便连夜收拾行李,悄悄的跑了。等姜维发觉人跑了,连忙追赶时,已经追赶不上。后来,无处可去的姜维只好先回老家冀县,但冀县守军也禁闭城门,不让他进城。于是无处可去的姜维只好向诸葛亮投降。
其次是《魏略》的记载,前面基本上都一样,区别就在于太守逃跑时,姜维追上了,并劝太守回到他待在的岗位,但太守却骂姜维是乱臣贼子,并强调自己不信任陇右当地人。姜维追不回太守,只能回到冀县老家。冀县的官员、百姓见他回来,非常高兴,便一致推举姜维和另一个当地官员去拜见诸葛亮,诸葛亮见到他们,十分喜悦,姜维便就此投降。
第二点原因,就是刘禅也格外器重姜维。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,姜维回到成都,被任命为右监军、辅汉将军,封平襄侯,无论官职还是爵位,刘禅给姜维都提了一级。后来蒋琬和费祎执政时期,姜维的官职也是屡次升迁。他先是拜征西将军、凉州刺史,授予率领偏军出击的权限,其后又拜卫将军、大将军、录尚书事等职务(实权职务),授予率蜀汉所有兵马北伐魏国的大权。
后来姜维十一次北伐中,总计大胜两次,小胜三次,平手四次,大败一次,小败一次。在这期间,身为降将的姜维,从不受后主刘禅的怀疑,刘禅也从不派人监视他,即使姜维战败了,刘禅也没有刻意惩罚,只是走走形式,很快又会官复原职。这高规格的待遇和信任,魏国将领在魏国都享受不到,姜维降蜀之后受此大恩,当然是愿意为汉室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了。最后,姜维虽然功败垂成,但仍然不失其名士的风采,不失为一代名将。
总的来说,姜维拥有足够的才华,然而在曹魏却不得以施展,实为人生一大憾事,不遇伯乐,自身终难成大气候。而姜维有诸葛亮这种伯乐,再想想那个骂他是乱臣贼子的天水太守,他当然会"继丞相之遗志,讨篡汉之逆贼"了。诸葛亮给了姜维施展才华的舞台,姜维当然不会再次叛国,此后对姜维来说,蜀汉才是真正的母国,而非曹魏。